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硕士专业 > 农学 > 正文

0907J1竹业科学与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15:12      浏览:

2023年6月,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成立竹业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成为国内第一批设置以竹学为核心研究方向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作为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等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支撑林学学科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和浙江省重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20%(B+),支撑林业工程和生态学等学科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支撑植物与动物学科进入ESI2‰。

学科现有成员56人,其中正高占37.50%,副高占32.14%,博士比例达94.64%。拥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学科下设竹子智慧育种与培育、竹基材料与智能装备、竹源营养与功能利用、竹林生态经济与文化等4个研究方向,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以竹代塑”等国家重大战略,针对竹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竹材加工机械化水平低、竹产品附加值低等“卡脖子”问题,在工业用材和碳汇竹林定向培育、竹工程材及绿色防护、功能竹食品与饲料开发、竹林生态与康养旅游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学科是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竹资源与高效利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竹资源与高效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部级平台,同时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共建中加竹子研究院。近3年,构建了以国家级人才领衔的一二三产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在竹林资源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9个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杰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项,涉竹总科研经费达到9421万元;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6/10和7/10)、省部级奖二等奖11项(主持);制定国际ISO标准7个;与UBC共建中加竹子研究院,联合创办《Advances in Bamboo Science》国际期刊;与浙江安吉等20余个县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竹产业技术推广和精准扶贫服务,助力竹产业转型升级和竹农增收致富,形成了“一根科技竹,成就百姓共富大产业”的创新竹产业科技助农服务模式。

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在本学科科学研究或技术上有所创新;能够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和企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1)竹子智慧育种与培育

针对传统竹林培育中优良种质资源不足、定向培育技术滞后、智能经营策略缺乏所导致的竹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受限、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森林定向培育与高效经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展竹子生物学与系统发育分析、优良竹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以及竹林大径材、纸浆材、优良笋用竹、竹林低碳增汇经营、林下经济等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立体、多维、智能、动态的竹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竹源营养与功能利用

针对传统笋竹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生产装备落后、产品市场需求迎合度不高等问题,采用森林食品科学、营养学、饲料学、机械设计、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感官与营养综合评价等理论与方法,融合果蔬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笋竹食品活性组分与营养健康机制、竹源功能成分的食品医药妆化利用途径、笋竹食品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竹源饲料开发与营养健康等,以新质技术提高笋竹资源的高值化和智能化利用水平,为竹林粮库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3)竹林生态经济与文化

针对竹林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少、竹产业与文化融合度低、竹景区文化内涵缺乏、竹乡发展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采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理论与方法,研究竹林生态模型构建与碳汇测算、碳足迹与碳标签、竹林生态效益评价与价值转化、竹文化与乡村发展、竹产业政策、竹林经济管理等理论与技术,助力竹产业“两山”转化,为打造产业兴旺、文化为魂的“美丽竹林风景线”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