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博士专业 > 农学 > 正文

095400林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5日 08:45      浏览:

林业专业学位博士点由林学学科支撑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23年被列为浙江省登峰学科。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连续5年(2019-2023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三。

学科现有成员200余人,其中正高占40%,副高占35%,博士比例达91%。拥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2人,省特级专家、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8人,博士生导师68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2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有国家级林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天目山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4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3.3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98篇。主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林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成国家一流课程6门,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浙江林业产值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建了“碳汇绿祖国”特色品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亚、非、拉竹子分布区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和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形成了“一根科技竹”,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样板;结出了“两颗富民果”,创建了山区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选育了“两株小仙草”,铸就了不砍树也能富的林业新模式。先后入选科技部20 个科技扶贫重点案例、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科技助力扶贫专项奖、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被中宣部命名为“最美科技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强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林业专业学位博士点下设9个专业学位领域(方向)。

1)林木种苗工程

围绕楠木、杉木和杨树等亚热带重要树种遗传改良,开展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建树种种质资源库及多世代育种体系,育成了系列良种,建成种子园、采穗圃、体胚、组培以及容器苗等良种繁育体系,为区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产业转型提供了品种与技术。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楠木良种选育与繁育、杨树基因编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2)碳汇林业

围绕竹林等亚热带典型森林碳源汇问题,创建了地空天一体的森林碳汇监测与模型模拟技术体系,实现碳汇时空动态快速准确测算;研发了竹林增碳减排稳碳协同的4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竹林净碳汇能力;研发了5项符合国际标准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开辟了竹林碳汇产业;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林业碳汇教师团队。在竹林碳汇计量监测与碳汇项目开发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3)经济林栽培与利用

围绕山核桃、香榧等亚热带特色经济树种,重点开展产量品质调控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了以营养调控、授粉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培育体系,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在南方792个县市得到推广,助力国家脱贫攻坚,被中宣部誉为“最美科技人员”,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获建党百年优秀共产党员。

4)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

围绕毛竹、雷竹等亚热带特色森林资源,开展高效培育与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了以林分结构动态管理、精准水肥管理、产品采收、退化林地改造等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亚热带特色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成果辐射推广至浙、皖、黔、川等南方省份,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5)林业灾害防控

围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开展成灾规律、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开发及使用等研究。突破了林木病虫害精准减药的技术难题,创新了“平衡给药”的注干施药技术和成膜施药技术,实现了施药技术的靶标精准、环保安全、经济高效;研发了林用生物农药新产品、微生物菌剂,扭转了长期依赖国外药剂的局面;集成了以绿色药剂防控为核心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主持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

6)林业生态环境工程

围绕亚热带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对生态系统强烈干扰导致的问题,重点开展水分亏缺驱动的植被生产力调控提升技术,水体污染、湿地退化过程及其生态系统与区域景观调控技术,城市森林组成、结构与多种生态服务协同与权衡方法,受损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生态多功能性恢复技术等研究,形成了适应于当地的生态修复模式,为浙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主持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

7)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重点围绕铁皮石斛、黄精、金线莲、白及、杜鹃花、菊花等林下经济及濒危植物,重点开展功能基因挖掘、种群复壮、致濒机制解析、品种选育、种苗繁育与林下栽培、功能成分绿色高效制备与生物合成、系列食品化产品开发、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在现有的产业规模基础上发挥理论技术优势,解决产业及林下种植现存问题,筛选适合森林广泛种植的植物品种,不占良田,促进林业发展及产业提升。主持省部级一等奖2项,社会服务获批科技部20个重点扶贫案例。

8)智慧林业

围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点开展森林资源智能化监测、林业信息化管理中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森林资源渐变信息采集装置,实现了森林资源与生境数据的实时精准获取;提出了移动数据采集系统、无人机系统等多系统协同和多源数据融合机制,实现森林林况智能诊断;集成了面向省域、市域的森林资源动态感知管理平台,为浙江省森林资源的监测、管理、防控提供智能化手段。主持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

9)林业智能装备

围绕林业生产装备设计、制造、检测和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林业智能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林产品检测与高值化利用、林业机器人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从装备研发、成果转让到示范推广全链条的创新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林地耕整、播种移栽、苗木嫁接、森林抚育、采伐运输和林下经济等林业生产环节的作业效率和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获浙江省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在亚热带丘陵山地林业智能装备研发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090300农业资源与环境

依托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组建于1958年,200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和2011年连续2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05年获“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术硕士点和“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点,2018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点,2023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流动站招生资格,具备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科形成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和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林业土壤与环境研究领域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鲜明的研究特色。现有学位点博士生导师40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51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级人才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依托学科拥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室面积近2400 m2,配备土壤、植物、水、微生物分析的必备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5525万元。近5年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1.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 advanceSCI期刊文章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获得各类奖励19项,其中“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格局、碳循环及管理技术”获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0 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学科教师中有17人在Global Change BiologyiMETA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国际著名SCI 学术期刊任副主编或编委,12人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担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委员等要职。学科为地方农业、国土、环保等部门培训人员10000余人次,与98个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项目186项。本博士点致力于培养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科技企业等单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