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博士专业 > 农学 > 正文

090700林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 15:26      浏览: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近4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三。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均位列B+档。

学科拥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科学文化素养、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林业相关的高端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与高层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和未来林业领导者

学科现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2人,省特级专家、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8人,博士生导师68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2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林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2.4万平米的实验室,配有1.1亿元的仪器设备。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6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4.6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9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44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省部级科研奖励19项;出版著作38部

学科下设林木遗传育种、经济林学等10个方向:

(1)林木遗传育种

重点开展亚热带重要树种的育种资源保育与评价、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辅助育种、优异种质的聚合创制研究。形成了林木材质形成机制、生物质与生物能源、珍稀树种遗传育种、经济林产量品质遗传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现有教授 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 21人,国家级人才3人,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 1人,省杰青2人,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5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子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等30余项,科研经费达9000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

2)经济林学

重点开展亚热带特色经济林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量品质调控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形成了经济林产量品质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经济林营养活性物质挖掘与利用、健康功能因子生物合成等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正高级12人,副高级13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省“151人才工程”人才1人。主持经济林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3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上课题47项,发表SCI论文86篇,部分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The Plant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出版专著、教材2部;主持获省部级等奖励2项。

3)森林保护学

重点开展森林-昆虫-微生物互作机制、森林健康与绿色防控、绿色药剂研发及配套技术、森林昆虫及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等研究,形成了森林-昆虫-微生物互作理论、绿色药剂研发及应用、区域特色昆虫分类、经济林病害成灾机制等研究方向。现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国家级人选1名,各类省部级人才10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项目近100项,到位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奖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重点围绕林下药用及濒危植物开展基因挖掘与利用、核心功效物质挖掘与生物合成、基因组及分子设计育种、有益微生物挖掘与利用、珍稀植物的保育与利用、林下栽培与资源利用、致濒机制解析等方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现有专任教师15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 11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长江学者1人。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0项,科研经费达2000万元以上。在中国科学(中英文)等SCI、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选育良种5个,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个;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科技部20个重点扶贫案例及其它奖项。

5)森林生态

重点针对亚热带区域面临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干扰强烈、生态系统退化及生态安全等突出问题,开展林木逆境生理与生态响应、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功能等一系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现有教师39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1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近5年来,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其它各种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6)森林培育学

重点开展竹林、南方珍贵树种等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经济竹类和南方珍贵树种的高效生态栽培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等2个特色鲜明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海外留学背景人员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近5年来,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约20项,在Science Advances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件,主持获得多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7)森林经理学

重点开展森林固碳增汇与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与信息技术、森林及其环境评价与规划设计等领域研究。形成了森林固碳增汇与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与信息技术、森林及其环境评价与规划设计4个研究方向。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0多项,总经费6000多万元,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8)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重点围绕桂花、梅花、玉兰、兰花、紫薇等传统名花和重要园林植物,开展重要观赏性状鉴定和种质创新、环境适应机制解析与精准栽培、次生代谢物质功能鉴定和综合利用等研究。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151人才7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海外访学经历21人,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团队2个。近5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总经费5000多万元。在各类科技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5部,获省部级奖项4项。

9)智慧林业

重点聚焦林业与信息科学、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采用物联网、无人机、多源卫星遥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林业大数据、森林资源智能监测、木材检测、森林防火、森林数智化管理、林业生态产品数字化等方向的研究与应用。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有浙江省“151”人才5人,浙江省专项人才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教坛新秀”1人,拥有海外经历教师占68%。近5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000万以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

10)林业智能装备

围绕现代林业智能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检测和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林业智能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林产品检测与高值化利用、林业机器人3个特色鲜明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省“尖兵领雁”及其他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起草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出版各类专业教材以及专著10余部。